守望與奉獻鑄就教育科研網絡基石|CERNET 30周年

來源: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 時間:2024-12-23

  CERNET的成長和壯大離不開這樣一個群體:對計算機和網絡的興趣驅使他們投身互聯網世界,與CERNET結下不解之緣。他們搭建網絡基礎設施,運行維護校園和地區網絡,推動互聯網技術和應用創新--他們,就是CERNET各節點的建設者和運行者。伴隨著CERNET,他們的人生畫卷徐徐展開,呈現出奮斗、拼搏和守望相助的純粹底色。

  堅守初心

  將互聯網種子播向中國大地

  1994年,在籌備節點建設之時,CERNET開展了互聯網主干網相關的技術培訓,各節點的籌建者、管理者--CERNET節點高校的老師們從全國各地來到了清華大學學習。培訓拓寬了大家的視野--他們知道了互聯網,了解了TCP/IP協議,并將這些知識帶回當地,開啟了如火如荼的校園網建設。在這遍布全國的網絡建設中,一支高水平的互聯網運行管理技術隊伍隨之誕生了。

101
CERNET培育了我國互聯網和下一代互聯網的首批用戶,為我國互聯網的普及與下一代互聯網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萬事開頭難。在CERNET建設之初,各個節點篳路藍縷。在人才、資金和技術都非常短缺的情況下,運行者們的工作常常陷入困境。設備如何調試?技術如何實現?工作流程是什么樣的?節點網絡建設的每一步工作都要從零開始。

  “我們這個年齡的人小時候看過很多科幻小說。我回想起來,小說里講到飛上太空、坐上高速列車……很多對未來高科技的幻想都成為了現實。但卻唯獨沒有看到過對互聯網的暢想。”蘭州核心節點主任陳文波這樣形容 CERNET工作的“新”與“難”。

  在對互聯網的前瞻認識和建設網絡的堅定信念支撐下,運行者們迎難而上,奮力拼搏。其中,西部高校節點的運行管理者們帶領團隊排除萬難,投身節點運行的一幕幕場景,就是CERNET各節點凝心聚力、砥礪前行的縮影。

  中國工程院院士、西藏大學教授、拉薩核心節點主任尼瑪扎西,是西藏“入網”的見證者和助推者。1997年,他在外地參加學術會議的途中,偶然與CERNET專家暢談起西藏節點建設的可能性,并意識到這是一個能夠改變未來的發展機遇。于是,接受挑戰籌建節點,開創西藏自治區區域性接入互聯網的先河,他感到責無旁貸。

  在建設拉薩核心節點時,尼瑪扎西和團隊發現,64K線路已經不能滿足用戶需求。為此,他們轉變思路引入衛星通信技術,實行“天地合一”技術方案,打破當時國際社會一致認為“衛星信道不能用于互聯網環境”的說法,實現了成都到拉薩的2M互聯網通信。

  節點建成后,尼瑪扎西帶領團隊又迅速投入到郵件服務、網站建設等一系列服務建設中。為了跟上大部隊,他們加班加點研究資料,沒日沒夜地鉆研技術,手動設置Unix系統的Sendmail郵件傳輸代理、建設DNS域名解析服務、利用HTML語言搭建起了西藏自治區第一個網站服務。

  在拉薩節點的辛勤灌溉耕耘下,CERNET播種的計算機網絡建設種子生根發芽,結出累累碩果,為西藏的信息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

  而借助互聯網為西部的騰飛插上翅膀,西藏并不是唯一的范例。

  “我們在建設初期遇到過三個方面的挑戰。一是信息化人才嚴重短缺,二是資金嚴重匱乏,三是知識一片空白。”烏魯木齊核心節點主任吳向前回憶道。為此,他派人到內地高校學習培訓,通過不斷地打報告、引起各方重視來籌措資金,請CERNET專家傳授網絡知識。通過多種途徑,吳向前帶領團隊排除種種困難,把烏魯木齊節點建了起來。

  “1995年,我去北京見到了吳建平教授,并提出正式加入CERNET。”呼和浩特核心節點原主任吳承勇回憶往事。當年年底,兩臺SUN服務器、一臺CISCO 2511上聯到北京郵電大學,標志著內蒙古大學校園網的誕生,也標志著內蒙古地區的高校接入了CERNET和互聯網。

102
1995年,CERNET在國內首次開展路由器技術培訓

  2000年左右,呼和浩特節點又承擔重任,開始推動城域網建設。吳承勇表示,“首先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將各個學校引入呼和浩特節點”。當時,呼和浩特節點的出口帶寬僅為 2M,遠遠不夠。對此,他們決定自己進行光纜鋪設。50公里的光纜僅依靠學校力量難以完成,節點團隊合議后找到電力部門,解決了運營信息費。網絡建成后,大家紛紛表示:“內蒙古也終于不‘偏遠’了。”

  中部、東部高校節點的運行者們,同樣熱火朝天地投身節點建設,為高校、地區的信息化發展貢獻力量。

  在中部的武漢核心節點, 華中科技大學依托CERNET節點,“很好地推動了學校校園網的高質量建設,為學校在網絡前沿技術方面的高水平研究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實驗和測試環境。”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武漢核心節點主任于俊清表示。

  在東部的深圳,依托CERNET節點,深圳大學做了很多探索。“我們做的‘6’搜和‘6 世界’,一度在高校中非常領先,還實施了IPv6 訪問性能監測和深圳地區高校網站IPv6支持情況監測。項目資金投入不多,卻有了實質性效果。”深圳核心節點原主任張凡說。

  南京核心節點主任陶軍介紹,東南大學信息化的可持續發展離不開CERNET的支持,比如中外文文獻檢索就是依托CERNET所提供的優質網絡環境,為全校師生提供130多個數據庫平臺服務。CERNET還承擔了校內科研院所、院系的網站和服務器接入國際互聯網的工作,“這些對學校的發展起到了潤物細無聲的重要作用。”陶軍表示。

  CERNET光纖網的建設同樣凝聚著各節點建設者們奮斗不息的身影。

  1999年,CERNET遇到了發展中的通信線路瓶頸,教育部啟動了“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CERNET高速主干網建設”項目,在全國范圍內鋪設高速光纖傳輸網絡。翌年,參與項目建設的高校組建了10支隊伍,進行節點之間光傳輸設備的安裝和調試。

  北京大學計算中心主任助理尚群被委以重任,他帶領團隊負責完成從武漢至鄭州、鄭州至北京的光纖鋪設任務。“下了飛機我就上了一輛滿載設備和工具的面包車。這個四個輪子的大沙發一直陪伴我們,一站接一站干活,40多天后我才回到了北京。”路途艱辛,但不虛此行,尚群收獲的樂趣和成就感,無以言表。

  就此,CERNET邁出了從弱到強的關鍵一步:采用先進的DWDM/SDH技術,建成覆蓋全國20000多公里的高速光纖傳輸網。

  “CERNET光纖網的開通是革命性的。”早在 2000年,蘭州大學的學生宿舍上網工程就把 100兆的帶寬接到學生的桌面上。光纖打通之后,一個8人間的宿舍至少有6臺電腦可以上網。“同學們與天南海北的同齡人暢通交流不再只是幻想。”陳文波表示。

  艱辛卓絕的發展歷程中,還有CERNET節點高校之間的同舟共濟。凝心聚力、團結協作的精神在全國高校遍地開花,這也成了多年來CERNET的傳統。

  1997年 ,為確保西藏節點項目的順利實施,尼瑪扎西來到位于電子科技大學的CERNET西南地區網絡中心,進行為期一個月的集中學習。這段學習經歷極其寶貴,為他參與建設 CERNET拉薩核心節點打下了扎實的基礎。“為了克服難題,我們經常撥打長途電話尋求幫助,尤其經常請教電子科技大學的專家們,他們的答疑解惑幫助我們克服了初期建設的種種困難。”尼瑪扎西表示。同樣,濟南核心節點原主任葛連升至今都對CERNET專家委員會、清華大學團隊和東南大學團隊的無私支持和幫助,懷有深深的感激之情:“山東大學網絡和信息化工作以及山東省教育科研網建設和發展,所有成績都有他們的心血和汗水。”

  30年來,全國各節點的運行者們扎根CERNET,他們播種、耕耘、開拓、創新,書寫了各節點蓬勃發展的建設篇章。

103
2003年CERNET主干網運行工作會議(38所高校核心節點運行管理技術骨干參加)

  他們推動科研創新。CERNET不僅是一個基于成熟技術的工程,還帶有科研項目的背景,具有探索性的建設目標,給了高校師生良好的探索和創新環境。30年以來,全國上百所高校的數萬人參加了CERNET、CERNET2等一系列國家重要項目,數以千計的青年科技人員得到了鍛煉。

  他們推動學科建設。各節點基于CERNET開展網絡學科建設和網絡技術研究,讓眾多師生有機會深入學習互聯網技術,開展計算機網絡技術和信息處理技術研究。據CERNET 專家委員會委員、東南大學教授龔儉回憶,丁肇中教授主持的阿爾法磁譜儀AMS-02國際空間站合作項目,在運行時遇到了數據傳輸的挑戰。CERNET為項目的數據傳輸開辟出一條新“道路”,將國際空間站的數據通過美國NASA的網絡傳到地面,經過美國能源網轉到位于日內瓦的歐洲粒子研究中心,再從那里通過歐洲科研教育網轉到CERNET位于清華大學的主節點,再到位于東南大學的超算中心去做物理解析的計算,從而節省了大量的時間、人力和物力,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再如,CERNET為東北大學師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學科研環境。據介紹,依托CERNET,東北大學在課程更新、課程資源獲取、課程管理等方面有更多新形式的探索。依托東北大學計算機學科優勢,東軟集團等計算機產業、軟件產業蓬勃發展,成為中國高校科技產業的先導者。

  他們用拼搏和奮斗共同織就CERNET的三張大網,極大地推動了高校、地區甚至全國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和進步。

  對于運行者而言,日常工作就像是一場一場春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當網絡暢通無阻、四通八達的時候,他們就安心了:這是他們日夜守護和無私奉獻所結出的甜美果實。當研發的應用被廣大師生使用,并收獲陣陣好評的時候,就是他們內心最感動、最難忘的時刻。在工作中,并沒有什么驚心動魄的時刻,而更多的是細水長流,是風雨中的堅守,和特殊時期的守望相助。

  人才搖籃

  從CERNET使用者到運行骨干

  CERNET不僅是提供網絡連接的平臺,更是全國眾多高校培養優秀人才的搖籃。這體現在兩方面:一是作為CERNET設計者和建設者的專家們躬身力行,傳遞互聯網技術,傳承CERNET精神;一是一批批互聯網技術人才在大學里通過CERNET和校園網接受互聯網的洗禮,成長為千禧年后教育領域和互聯網領域的中堅力量。

  作為CERNET開拓者的專家們如今還有很多依然在崗位上堅守。“每年的年會我們都能見到吳建平老師,李星老師、馬嚴老師、李芝棠老師熟悉而親切的面孔,”CERNET鄭州核心節點主任張子蛟感慨道,“人的一輩子也就3個30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大家都在一起從事一項偉大的事業,仔細想想,這是一件多么偉大的事情啊。”

  CERNET先驅們勇于探索、團結一致和恪盡職守的精神深深影響著一代代的運行者們。在吳建平的帶領下,CERNET這個平臺形成了一條凝聚人心的無形紐帶,將省內、省間和全國高校的網絡中心緊密地聯結在了一起。

  CERNET網絡中心副主任、清華大學教授李星兢兢業業、親力親為的工作作風給許多運行者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深圳核心節點NOC負責人、深圳大學信息中心副主任江魁還記得他剛入行不久的一件事。當時,深圳地區線路要從兩條2兆的帶寬升級到155兆,如果線路調試通了,節點就會收到CERNET國家網絡中心的電話。那晚,江魁在辦公室值夜班。晚上十一點多的時候,電話鈴聲響起,江魁接了起來,聽筒傳來了一個溫和的聲音,“喂,你好,我是李星”。在和江魁確認設備和線路一切正常后,李星才放心地掛了電話。

  事后,江魁才知道,李星竟然是CERNET的設計者之一,是中國互聯網的先驅。“運行技術的管理、甚至節點網的路由器都是他親手配置的。這件事讓我很震撼,李星老師這種實干的精神,對我后來的職業生涯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江魁表示。

  30年來,在CERNET平臺上,這批建設者和運行者們不斷歷經試煉,獲得大展鴻圖的機會。

  一批優秀的CERNET管理人才陸續走上學校管理崗位,為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曾任沈陽核心節點主任的王興偉,現任東北大學副校長;擔任上海核心節點主任的管海兵,現任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擔任武漢核心節點主任的于俊清,現任華中科技大學副校長……

  同時,一批批通過CERNET看世界的年輕人,在專家前輩的指引下成為了建設校園網的工程師,通過不斷地學習和長期的積淀,成為研究、建設CERNET的專家。

  與CERNET的相識改變了很多人的人生軌跡,對太原核心節點原主任任新華而言就是如此。上個世紀80年代,他曾經留學美國主修計算機專業,正是在第一次CERNET建設研討會上,他看到了自己的職業發展方向,找到了個人興趣和事業的結合點。多年來,任新華參與了太原核心節點和山西省教育科研網從誕生到發展壯大的每一步。“我對CERNET很有感情,要感謝CERNET,是CERNET重塑了現在的我。”

  CERNET在實戰中為高校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網絡技術人員,尚群、于廣輝、姜開達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從1994年到2024年,是尚群努力工作的30年,也是他一邊為北京大學校園網建設做貢獻,一邊與CERNET一起成長的30年。

  “我們跟隨前輩專家‘學成出山’,并依托CERNET的平臺聚集在一起,為全國高校提供優質的網絡服務,干得熱火朝天,樂在其中。”尚群說。

  他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將書本與實踐融會貫通。在參與CERNET、北大校園網建設的過程中,書本知識在他的頭腦逐漸明朗起來,知識終于成了力量。尚群在CERNET10周年、20周年的CERNET學術年會上都被評為優秀個人。

  1996年,正在大連理工大學讀大二的于廣輝成為學校計算中心的科研助手。在這之后,于廣輝便與CERNET交織在一起,共同成長。他親身參與并見證了CERNET及大連理工大學校園網絡帶寬的升級歷程,以及 CERNET在下一代互聯網和未來互聯網的研究工作。

  “CERNET給予我最寶貴的財富就是學習和動手能力。作為一張服務教育和科研的網絡,CERNET最大的意義在于,它能為師生和網絡從業者提供一個自由且有價值的試驗環境。”于廣輝說。

  目前,于廣輝擔任大連理工大學網絡與信息化中心總工程師。用他自己的話說,他所從事的這份事業的意義和價值已經遠超自己的預期。

  2001年,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的姜開達加入學校的網絡信息中心。由于上海交大是 CERNET華東南地區的核心節點,姜開達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CERNET大家庭。

  姜開達與中心團隊在汪為農教授的帶領下,不斷攻克難關,沿著網絡管理、IPv6和網絡安全等方向深入研究、拓展實踐。對早期的網絡管理工作,他始終難忘:“我和汪為農老師一起在CERNET上研究僵尸網絡,去各個老師電腦上抓樣本。”有了樣本,才能提早發現問題,及時阻斷,避免僵尸網絡大規模擴張。

  在他看來,個人的成長和CERNET的成長緊密相連。目前,姜開達擔任上海交通大學信息化推進辦公室、網絡信息中心副主任,早已成長為網絡安全和信息化領域的專家。

104
2011年,CERNET組織校園網真實源地址驗證管理系統技術培訓

  30年來,CERNET組織的各種交流和學習研討活動,是運行者們尋求幫助、分享經驗、拓寬眼界的絕佳平臺。在深入暢通的交流中,CERNET運行者們在專業上不斷精進成長。

  其中,CERNET年會是于廣輝最期待的活動之一。除了在會上聆聽專家和同行的分享,還能在會后與其他高校的戰友深入討論各自正在推進的項目,這種面對面的交流讓他感到非常真切:“大家遇到的問題往往具有較高的共性,交流可以使我們避免未知難題,分享好的解決方案。在這里,我們毫無保留。”

  尚群、于廣輝、 姜開達的經歷, 是眾多與CERNET一同成長的網絡工作者的縮影。他們因興趣而加入,因責任而堅守、扎根在CERNET各節點;他們最初跟隨專家的步伐學習,隨著業務的精進、能力的提升,開始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成長為高校網絡和信息化部門的中堅力量;他們匯聚來自全國各地高校的智慧,共同推動項目的研發與實施,實踐著大團結、大協作的有組織科研模式,推動CERNET持續成為互聯網科技人才的成長搖籃。

  繼往開來

  持續做互聯網的創新策源地

  從幾個城市百所高校K速連接起步到G帶寬覆蓋全國所有城市高校和教育機構,從互聯到移動互聯再到萬物互聯,從建構中國教育開放協作發展新格局,到服務貢獻教育數字化,到開辟知識社會智慧社會新天地,CERNET的30年,離不開每一位鋪路者和架橋人的心血。

  “三十年不見功名而自有豐碑高聳,八千里無視云月但知風雨兼程。”葛連升深情地表示。

  30年來,CERNET探索了全國高校協同創新的有組織科研模式,培養了一大批互聯網創新人才。一批批的運行者們與CERNET相伴成長,見證CERNET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同CERNET結下了深厚感情。展望未來,CERNET事業能夠繼往開來、蒸蒸日上,是他們的共同愿景。

  “祝愿CERNET繼承優良傳統,爭取更大發展,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吳承勇提出殷切期望。

  CERNET精神的傳承永遠不會過時。“我給自己設定的目標,或許正是當年那些專家給自己定下的目標。他們當年看我,或許正如現在的我看待后來者。現在,我更應該給新一代的年輕人一些力量和能量,推著他們向前跑。”尚群表示。

  多年來,CERNET猶如一片滋養創新的肥沃土壤,推動了中國互聯網核心技術研究,提升了我國在互聯網國際治理領域的話語權。未來,運行者們希望,CERNET作為高校信息化基礎設施和互聯網技術研究平臺,應該發揮更大的能量。

  “CERNET是我國爭奪互聯網國際治理話語權的‘國之重器’。”廣州核心節點主任陸以勤表示,“面向未來,CERNET應定位‘國家教育信息化和科研活動的網絡空間’,在傳統網絡基礎上,擴展為包含數據、算力和應用的綜合系統。希望CERNET在做好自身網絡體系結構和互聯網協議升級換代的同時,還和新技術融合發展,滿足高層應用的需求,并提供更為豐富的增值服務。”

  “依托CERNET,我國取得了很多國際互聯網技術的話語權,并參與了國際多項RFC標準制定。我對CERNET從跟跑到并跑最終實現領跑,未來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很有信心。”陶軍表示,他希望CERNET和教育、科研主管部門保持密切聯系,關注并解決教學科研中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為科研教育提供更優質的服務空間。

  談到未來在互聯網上新的探索,就不得不提CERNET的第三張大網--未來互聯網試驗設施FITI。“目前,我們已經逐漸了解了FITI,并一致認為FITI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它將為高校提供強大的計算能力和模擬試驗的能力,期待能在FITI上進行更多有趣的試驗,也期待能有更多的應用能在FITI實現運行。期待年輕人了解并使用FITI,試驗天馬行空的想象。”尚群說。

  于廣輝也對FITI充滿期待:“如果FITI在未來能夠對外開放,那么學校將能夠給予這一平臺開展更多類型的模型試驗,如針對3D網絡調度的研究,就可以利用FITI這張覆蓋廣泛的網絡進行多種不同的應用模擬。”他表示,希望能讓學生充分使用和接觸IPv6和FITI,讓他們充分發揮創造力,建設能夠通過CERNET運行的各種應用。

  對未來CERNET的運行者們,尼瑪扎西這樣寄語:“要認準目標,堅持不懈,久久為功,在實現個人的價值的同時,為教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